主页 > 新闻 > 单应桂谈艺 | 求“变”的苦恼 | 不要矫情 | 谈画荷

单应桂谈艺 | 求“变”的苦恼 | 不要矫情 | 谈画荷

2024-07-04 10:02:00  来源: 中国美术家网

微信图片_20240705100302.jpg


写在前面

       单应桂艺术基金会自2016年9月成立以来,在理事会各位理事、监事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发扬单应桂先生的爱国奉献精神,关注中国民族艺术的传承,关注青年学子的成长,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在社会上,在艺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众多艺术家、各界群众的好评和支持。

       在基金会成立六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发扬基金会的宗旨和初衷,努力落实基金会各方面的工作,我们计划利用基金会的公众号新推出这样一个栏目《单应桂谈艺》,这个栏目主要侧重于宣传单应桂先生的文艺思想、艺术评论、创作体会、人生经历等方面。希望大家从这些文论中可以看到单应桂先生高尚的艺术境界和精湛的艺术品位。并敬请大家对我们的工作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

——单应桂艺术基金会

2022年9月16日


求“变”的苦恼

单应桂

       在艺术实践中,特别到晚年求变是必然的心态。想变就会有苦恼,前进一步就要付出更多,当然,止步于原来的面貌亦未尝不可,但艺术这东西,总使人不能止步。

       我的画太守规矩,如我这个人。

       人说:随心所欲不逾矩。我一生中常为不逾矩所束缚,往往做不到随心所欲,从而影响我的艺术思维,这是目前我最想突破的。一生的创作中,虽有小勇(小的突破),但,可贵者胆。胆者,艺术创造之胆也。“天马行空”之胆也。艺术需要“大勇”。故而,吴冠中敢说:“笔墨是奴才”。

2022.12.01


微信图片_20240705100329.jpg

潘天寿的《露气》




不要矫情

单应桂

       绘画有时是需要夸张和变形的。它往往体现在作者情感最强烈、最冲动、最需要呼喊时。根据构思的需要而产生的表现力。如果刻意的强求或摹仿一种怪异,追求伪装的“朴拙”那么必然使人感到做作或矫情。

       艺术以自然为美,绝不应矫情,写文章也是,不能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去虚伪的装憨、撒野、矫揉造作。

       真情的描绘和传递,永远应和人民的情感心心相通的。绘画更需要如此。

2023.01.28


微信图片_20240705100334.jpg

王雪涛作品


谈画荷

单应桂

       荷,在中国画里是最能发挥点、线、面的笔墨情趣和笔墨技巧的,故画家们都爱画它。

       传统的画荷之法,基本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表现手法。有的人只会因袭前人,往往容易在表现上越来越概念化,失去生命力。当然程式化不等于概念化。

       有生活又有创造性的画家则会在承接传统的表现手法的同时具有创造性,而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八大山人发现荷的茎秆之美,长长的茎秆向上交错生长。在八大的画中完成了最美的线的组合。

       齐白石发现了枯干莲蓬的顽强之美,一组组浓墨枯笔,老辣坚挺,立于柔柔的水波之中。传达出它的苍劲之美和晚年的生命之力。

       潘天寿钟情于荷花与叶的姿态之美,以铁笔之力描摩和夸张其独特的造型美给后人留下了“潘”式的花形,《露气》中的荷使人过目难忘。

       王雪涛在画荷上的突破,潇洒的笔墨,生动的造形,完成了王雪涛式的画荷手法。

       历史上这种例子不乏其人。

       同样是画荷,不同画家有不同的审美角度体现出不同的画风。中国画绝不排斥个性,而是万紫千红各有千秋。


微信图片_20240705100338.jpg

齐白石作品


微信图片_20240705100341.jpg


觉得好就分享吧:
    艺术家推荐
    新进艺术家


官网




未来之星